河南省鹤壁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传统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等问题,让鹤壁人民有切肤之痛。鹤壁市抢抓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政策机遇,鹤山区、山城区先后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通过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项目,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高质量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如今的鹤壁,成功破解煤炭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发展难题,实现由“煤城”变“美城”的华丽转身。
产业转型: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
关闭地方煤矿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早关闭早治理才能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转型发展初期,面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落地的巨大诱惑,鹤壁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从长远出发,“宁可承受转型阵痛,也绝不重走牺牲环境的发展老路”,持之以恒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
用系统的眼光谋划转型,鹤山区实现了主导产业由“黑”变“白”的历史跨越。鹤山区依托煤炭及煤化工产业优势,建设现代物流开发区和姬家山生物化工产业园区2个专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实现产业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发展新引擎、新动力持续增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瞪羚”企业3家、绿色工厂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3.4%。现代煤炭物流产业日新月异,依托省投、长玖等企业,进一步巩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地位,煤炭物流产业占全省煤炭交易量的19%以上。生物医药产业破冰崛起,依托现有的上海迪赛诺、信和化工、博特利生物、巨源生物、全丰科技、郑氏化工、绿康生物、赛科化工等企业,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园。
用系统的观念推动治理,山城区转型初见成效。山城区长期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要产业,经济社会功能独立,是典型的独立工矿区。近年来,山城区大力开展矿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优化工作,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平台,促进矿区绿色转型。山城区独立工矿区规划建设了石林、牟山两个产业集聚区,石林工业集聚区是以陶瓷和新型建材为主的省级产业集聚区,牟山工业集聚区北区主要发展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南区主要发展生物化工、清洁能源,初步形成新拓洋生物化工、宝发能源甲醇—二甲醚—乙醇两个产业链条。
城市改造: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生态环境是个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机制也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鹤壁市坚持用系统分析的眼光和定力,统筹实施生态修复、独立工矿区改造等工程,整体治理生态环境、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完善城乡配套设施,迈出系统化推进生态建设的步伐,整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鹤壁市坚持把“补欠账”作为矿区治理的重中之重,持续补短板、强弱项,经过数年持续推进,鹤壁市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在鹤山区,辖区内因采煤受损房屋已成为群众生活的痛点,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分步推进,有序实施村民搬迁安置,先后投资3.5亿元进行危房改造和整村搬迁,累计改造受损房屋1217户,实施韩林涧村、龙卧村等采煤沉陷村庄的整村搬迁工程,新建房屋1381套、3.1万平方米,惠及群众2800余户,使他们从以往居住的土坯房、危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结构牢固、功能齐全、分区合理、干净整洁的新房。同时,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道路、管网、照明、垃圾转运站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医疗服务、教育、日间照料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搬迁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截至目前,鹤山区建成区绿化面积达327.9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322.5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平方米。一幅“城在园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矿区治理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山城区以城市更新改造为契机,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把汤河综合治理作为该区1号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和“既治污又开发、既惠民生又促发展”理念,结合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加快打造“两脉、三通、三湿地”的山城特色水系,以水系治理为城市提质注活力。与此同时,山城区坚持统筹规划,变“点状实施”为“片状推进”,实施整片规划、整街推进,实现相邻小区及周边街区联动改造。将254栋单体楼合并为13个精品小区,突出城市风貌和区域局部特点,惠及居民8710户。聚焦“一老一少一青壮”,实施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智慧化改造,着力提升片区综合服务功能。现在的矿区商超、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全龄共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绿色发展:满山疮痍到绿满鹤山
白鹭翔集、灰鹤栖息、野鸭成群……在鹤壁市鹤山区的新庄河、金线河、羑河处处可见野生鸟类的身影,它们不仅增添了河流的灵动与生机,也见证了鹤壁市鹤山区从煤炭开采为主的老工业区到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的转变。
鹤山区建区60多年来,累计开采原煤5亿多吨,创造价值近千亿元,上缴税收300多亿元。长期的煤炭开采使鹤山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度“满山疮痍”:地表结构遭受严重破坏,沉陷区面积达30.6平方公里;大量的煤炭运输和露天作业使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黑”“灰”成为城区主色调;伴随着煤炭开采大量抽排地下水,汤河、羑河等相继断流干涸;为支持煤矿生产,树木植被过度砍伐,苍山变成了枯山……
随后几年,鹤壁市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毅力,关停整顿地方煤矿,克服煤炭产业断崖式下滑的发展压力,下大力气修复生态环境,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进行艰难转型。与此同时,以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为重点,系统推进生态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实施“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转化”三项重点工程,恢复治理矿山面积3.7万亩,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修复完成96.54%,进一步筑牢“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为构建“生态修复+民生改善+‘深棕向深绿’转型振兴”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鹤壁市将紧紧把握国家资源地区地区转型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着力优环境、惠民生、促发展,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求突破,在生态绿色发展上辟新径,在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上做文章,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鹤壁模式’,为全国其他同类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鹤壁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甄敬怡)
※ 了解更多betway综合在线数据,请浏览betway综合在线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