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2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2516.7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14008.3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8:46.8:52.4。按常住betway综合在线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6万元,比上年增长5.6%。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增高端科技仪器、苏南特钢材料、长三角大飞机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6个。新增吴江区光纤光缆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累计3个。新增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5个,累计10个。入选国家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7个县级市(区)获批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获批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4%。
数实融合水平持续提升。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6%。获批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导区。入选国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全国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新增全国5G工厂23个,累计67个。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3家,累计73家。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24个,累计1062个。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苏十条”、稳经济促发展26条。实现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举办“助企直通”政企恳谈会和“1030”产业沙龙。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一件事”事项达74项;持续打造“免证苏州”,“免证办”事项达800多项。连续5年入选全国“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全年新设经营主体27.2万户,其中新设企业9.7万户。年末全市拥有企业96.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1%。3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25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2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1.75万人。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27.05万个。发放各类就业政策补贴56.2亿元,其中稳岗返还资金12.1亿元,惠及企业30.36万户。累计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33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6.9万人次。苏州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斩获3枚金牌。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2%。其中衣着价格上涨2.6%,居住价格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4.1%,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5.0%,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6%,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6%,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与上年持平。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4.2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1.2千公顷,其中蔬菜播种面积67.7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95.7万吨,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夏粮产量28.1万吨,秋粮产量67.6万吨。年末生猪存栏22.0万头,全年生猪出栏29.2万头,比上年增长7.9%。主要农产品中,猪牛羊禽肉产量2.5万吨,比上年增长6.6%,其中猪肉产量2.4万吨,增长10.4%;蔬菜产量205.6万吨,增长0.9%;水产品产量14.5万吨。
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3.5千公顷。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5.4%,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拥有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分别达843个、17个和68个。新增2个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国家级农业精品品牌。新增特色康居乡村300个,累计4700个。发布全国首个高素质农民培养地方标准。累计培育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48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3个、全国创业创新典型带头人10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量质提升。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01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2%。分行业看,前六大主导行业实现产值30809.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2%、7.6%和7.9%。分企业规模看,规模以上工业中,大型企业产值191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3%;中型企业产值10978.1亿元,增长3.3%;小微型企业产值16855.1亿元,增长8.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产值1805.4亿元,比上年增长3.5%;民营企业产值23163.1亿元,增长8.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3%,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22196.5亿元,增长 0.6%。
制造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7659.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7.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产值3407.1亿元,比上年增长8.4%。集成电路、传感器、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太阳能电池等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0.1%、81.2%、11.1%和14.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890.9亿元,比上年增长5.0%;实现利税总额3268.7亿元,增长8.4%。
建筑业保持稳定。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4230.7亿元,增长3.2%;竣工产值3093.4亿元,比上年增长8.7%,竣工率达72.3%。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8250.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2%,其中新开工面积4630.7万平方米,下降8.9%。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1.2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0.8%。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1234.8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抢抓“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更大力度抓项目、促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大体量基础上实现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8.0亿元,增长73.5%;第二产业投资2122.0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投资4005.6亿元,下降3.3%。
工业投资呈现较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布局。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1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4.6%,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0.7%、22.2%、29.3%。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在苏州持续发力,成为拉动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全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104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工业设备投资两位数增长,全年完成投资9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较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0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3.2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分别增长53.7%、31.7%和58.3%。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08.6亿元,比上年下降3.4%。房屋新开工面积1109.7万平方米,下降28.6%;房屋施工面积8768.2万平方米,下降10.7%;房屋竣工面积1326.4万平方米,下降26.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17.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374.3万平方米,下降9.9%。
五、国内贸易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积极拓展贸易新业态,推进贸易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9.6%。全年举办“夜ZUI苏州”“五五购物节”“十大碗”“双十二购物节”,发放餐饮专享数币消费红包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8%。基本生活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6.6%、10.7%、23.7%。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明显。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2%,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57.4%;限额以上单位实现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57.2%。线上消费保持活跃,出台《苏州市加强直播电商人才引育的若干措施》。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提升。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26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出口16368.8亿元,增长8.5%,进口9824.3亿元,增长4.1%。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10986.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1.9%。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进出口1027.5亿元,下降4.5%;民营企业进出口10346.4亿元,增长6.9%;外资企业进出口14818.9亿元,增长7.7%。从出口市场看,对美国、东盟、拉丁美洲、非洲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2.8%、19.4%、18.3%和17.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62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年机电产品出口12896.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出口总额的78.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出口总额的49.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26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市场采购贸易额2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召开跨境电商发展大会,发布三年行动计划。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32.3亿元,比上年增长86.3%。全年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5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65.6亿美元,增长4.7%。
开放合作持续深化。举办“2024苏州全球招商大会”。博世、强生、罗氏等一批优质外资项目签约落地。全年新设外资项目1307个,实际使用外资51.75亿美元。全市新增省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7个,累计达227个。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园正式揭牌,中日(苏州)协同发展创新中心成立。昆山经开区获评省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对外投资稳定发展。全年新增对外投资项目628个,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30.67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协议投资额占比达62.1%。全年开行中欧班列530列。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保持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9.1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其中税收收入2004.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2.3亿元,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2132.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2.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022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42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2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6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6.5%。落地省数字金融重点实验室,在全国开展首笔数字货币桥跨境缴税业务。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552.1亿元。数字人民币累计落地场景126万个,数字人民币交易额累计近7万亿元。
年末共有保险公司主体91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732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831.0亿元,增长11.9%;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69.1亿元,增长4.5%。保险赔付支出4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
资本市场稳定扩容。年末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67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21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累计55家;北交所上市企业累计12家。
八、交通物流
交通运输高效运转。年末公路总里程1119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19.9公里。全市公路、水路客运量2.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1%,旅客周转量101.9亿人公里,增长4.2%;公路、水路货运量2.9亿吨,比上年增长4.9%,货物周转量539.9亿吨公里,增长17.8%。
沪苏湖高铁建成通车,苏州南站、盛泽站同步投运。通苏嘉甬、北沿江高铁加快建设,苏州北站枢纽配套、苏州东站枢纽及综合开发、沪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等开工建设。全年铁路客运量1241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68.1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12.0%。铁路货运量276.7万吨,货物周转量17.3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2.2%。
全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5.9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66.5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3.5%。其中,太仓港货物吞吐量2.8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31.8万标箱。
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567.7万辆,比上年增长5.7%,其中私家汽车472.0万辆,增长6.4%;新能源汽车62.7万辆,增长58.1%。年末全市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392.4公里。全年全市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运营里程4169.8万列公里,网线客运量63727.8万人次。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运营车辆5316辆,新开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96条,公交线路总数达791条,全年市区公交客运总量2.46亿人次。
邮政电信发展稳定。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345.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发送快递37.5亿件,增长20.6%;实现快递业务收入313.4亿元,增长10.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78.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73.9万户,其中5G在网用户1340.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02.0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917.2万户。
九、科技教育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发布“科创18条”。上海—苏州科技集群蝉联全球第五。全年财政性科技投入299.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1.5%。制定《苏州市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年行动方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80.6%。
科创平台加速推进。全力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揭牌成立上交大、哈工大等一批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7家,累计1482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1家,累计18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累计17家。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累计109家。新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130家,累计235家。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年末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75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726.3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7%,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6家,累计607家。当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万家。年末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07家。年末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2.7万家,比上年增长6.4%;加计扣除额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317亿元。“科贷通”全年为4450家企业解决贷款1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科创指数贷”支持1.6万家科技企业融资超3000亿元。
创新人才集聚。年末各类人才总量40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5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2万人,累计109.6万人。新增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77人,累计3835人。累计立项资助市级顶尖人才(团队)10个、重大创新团队62个。成立全国首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必要专利研究中心和光电产业、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知识产权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年末有效发明专利量16.0万件,比上年增长23.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3.3件,比上年末增加23.1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2.2件,比上年末增加11.3件。全年PCT专利申请2593件。
教育资源持续优化。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3所,新增学位7.9万个。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69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所;在校学生191.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0.4万人;毕业生41.1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7.8万人;拥有专任教师12.9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1049所,比上年末增加15所,在园幼儿32.5万人。张家港、常熟、太仓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分别获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新校区投入使用。
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文旅市场丰富多彩。举办第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苏州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十三届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第六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九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等活动。全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座,备案博物馆49座,文化馆11座,文化站97个。年末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狮山大剧院建成投用,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正式开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年末全市拥有5A级景区6家,4A级景区35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累计14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累计21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累计100条。累计发放数字人民币文旅消费券超650万元,助力“君到苏州”文旅总入口成为地级市首个成交金额破亿的文旅消费平台。全年举办1000人以上规模演唱会90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41.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4%和10.4%。吴江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成功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865家,其中医院282家。全年新增三级医院5家、三甲医院2家、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市立医院太湖总院、市妇幼保健院、苏大附一院总院二期正式启用,苏州医学中心开工建设。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2万张,其中医院7.7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1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2.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9万人、注册护士5.3万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7人。全年各级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1.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5%。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新建改建体育公园6个,新建健身步道70.3公里。新增体育场地面积90.3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07平方米。苏州市体育中心焕新启用,昆山奥体中心正式投用。在第33 届奥运会、第17 届残奥会上,苏州运动员分别获得2金1 银1 铜和4金3铜的优异成绩。举办长三角国际田径钻石赛(上海/苏州)、国际攀联世界杯攀岩赛等省级以上赛事134项次,成功获得2026年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举办权。全年体育彩票销售66.75亿元。
十一、betway综合在线、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常住betway综合在线1298.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常住betway综合在线城镇化率82.7%,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betway综合在线794.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
居民收支保持稳定。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524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40元,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46元,增长5.5%。全市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108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677元,增长4.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785元,增长6.9%。
社会保障持续改善。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598.1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47.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74万人;全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53.21万人、634.55万人和580.65万人。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155元/月。市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685元/月。全市最低工资标准2490元/月。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6万套(间)。改造提升农贸市场72个,累计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76个。
持续关爱“一老一小”。年末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191家,其中养老服务机构178家,儿童服务机构12家。年末养老机构备案床位50973张。全年完成适老化改造1.4万户。改造提升助餐点100个,开展老年助餐服务超580万人次。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全覆盖,全市设置护理院108家。全域化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年末托育机构977家,托位5.9万个。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全年实施城市更新项目99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78个、惠及居民4万余户。实施3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涉及城中村186个。全年建成海绵城市面积44.78平方公里,累计面积355.75平方公里。苏台高速公路七都至桃源段、强胜路连接312国道、广济路北延等道路建成通车。新开通地铁6、7、8号线,实现“九线联运”。全年新改建公共卫生间60座。新增公共停车场泊位1.7万个,累计25.6万个。累计建成5G基站达59928个,年末城域网出口带宽26.9TB/s。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863.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4%,其中工业用电量1311.0亿千瓦时,增长6.1%,第三产业用电量322.2亿千瓦时,增长13.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16.3亿千瓦时,增长17.8%。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21座,总供水能力752.5万吨/日,其中市区供水能力365万吨/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98.4万吨/日。全年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42.96亿立方米;年末家庭天然气用户388万户,比上年增长3.7%。年末全市拥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点5431个,公共自行车11.5万辆,市区拥有共享单车6.8万辆。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用水总量98.1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0%,其中生活用水减少0.2%,工业用水减少3.1%,农业用水增长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9.7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4.7立方米。
生态环境优化改善。实施年度大气治理工程1103项、“一湖一策”治理项目50个。市区PM2.5年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84.2%,比上年提升3.4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7.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长江苏州段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太湖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
全市累计提升改造绿廊绿道60公里,新建及改造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220个。年末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6%。完成营造林2.05千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0.6%。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2668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2.8%。
新增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6家。ESG产业创新中心建成投用。全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定一督”小区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12.2%和10.9%。
※ 了解更多betway综合在线数据,请浏览betway综合在线数据库 ※